精神心理疾病一般表现为情绪的低落或高涨,思维逻辑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,除了上述的精神心理症状外,还会伴有躯体上的不适,如头晕、疼痛、乏力等。
精神心理疾病多为慢性疾病,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持续性治疗手段,但抗精神病药物有腹性肥胖、糖脂代谢异常、便秘、乏力等常见的副作用,很多人因此多有抵触。
而艾灸通过个体的中医辨证,益智安神,可以改善患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及药物所致的副作用,还可以增强病人的身体素质,提高对精神科药物的应答,从而提高药效。
如何进行艾灸治疗?
对于肥胖的病人:肥胖多属于痰湿,常选用足三里、中脘进行艾灸,足三里穴常用治疗胃肠疾病、癫狂等神志病,也是强壮保健要穴;中脘六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及癫狂神志病。
艾灸这些穴位,有健脾胃,祛痰湿,扶正气,醒神志的功效。
对于长期饮食差、体质差的病人,为气血亏虚,多从补脾补肾治疗,常选气海、关元进行艾灸,气海、关元常用治疗各种虚证。
艾灸这些穴位,有温阳补肾,健脾益气的功效。
对于糖脂代谢异常的病人,为情志刺激,导致脾胃运化失常,常选用足三里、丰隆进行艾灸,足三里穴常用治疗胃肠疾病、癫狂等神志病,也是强壮保健要穴;丰隆治疗痰饮病、腹胀便秘及颠狂症。
艾灸这些穴位,有健脾和胃,化痰祛湿,行气散结,醒神开窍等功效。
对于便秘的病人,属于肠胃传导不利,常选用天枢、上巨虚等穴治疗,天枢、上巨虚多用于治疗便秘、腹泻等病症。
艾灸这些穴位,可调理胃肠,宣通腑气。
对焦虑失眠的病人,多为情志失常,劳逸失调,常选用三阴交、内关。三阴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失眠、高血压等病;内关用于治疗失眠、抑郁、癫狂等神志病。
艾灸这些穴位,有理气和中,安神定志的功效。
艾灸既能预防保健,又能治病防病,且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同样以“艾”发热,不仅可作为辅助的治疗手段,更能直接接改善部分症状。
注意:艾灸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,治疗时避免烫伤,热盛体质慎用。